合集瀏灠

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藏書

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藏特色以臺灣文獻資料和南中國、南洋資料著稱。大正3年(1914)4月,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62號頒布「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官制」,在艋舺(萬華)清水祖師廟內設立臨時事務所,次年8月9日在臺灣總督府後方的舊彩票局正式開館。籌備期間先移轉東洋協會臺灣支部保管的「臺灣文庫」,經過清點整理共計7,100餘冊;又接收總督府官房文書課之圖書5,700餘冊,加上新購和各界贈送的,合計2萬餘冊,是為開館之際的基本藏書量。根據昭和18年度(1943)統計,中日文書有183,344冊,西文書有12,604冊,將近20萬冊。

太平洋戰爭爆發後,總督府圖書館於昭和19年(1944)2月陸續將圖書疏散至新店靑潭(大崎腳)、大龍峒保安宮、艋舺龍山國民學校、中和南勢角等四處,未及疏散的7萬冊則毀於戰火。日本戰敗,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於1945年11月由國民政府接收,改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(簡稱臺灣省圖書館,即現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)。總督府圖書館藏書是採用「和漢圖書分類法」標準,藏書以000類(總類)最多。臺灣相關圖書皆歸類為070類(臺灣),之後分館將臺灣資料集中典藏,並成立「臺灣資料研究室」。

民國88年(1999)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與臺灣分館為提升日治時期舊籍使用率,改善圖書典藏品質,雙方協議進行合作典藏,由臺史所將「臺灣總督府圖書館」、「南方資料館」及戰後購自返日臺大教授藏書等日治時期舊籍文獻,運至中研院典藏、整編與開放閱覽。總督府圖書館藏書(其中屬070類的臺灣資料藏書,並未包含在合作典藏範圍)經回溯編目建檔約計10萬冊。藏書資料內容以500類(法制、經濟、社會、統計、植民)為最大宗,其次是300類(文學)及400類(歷史類),八成以上是日文圖書。